萊茵河(Rhein)發源於瑞士阿爾卑斯山區,流經列支敦斯登、奧地利、德國、法國,從荷蘭流入北海,全長1232公里,雖不是歐洲最長或流域最大的河川,但對西歐的重要性絕對數一數二,他擔任了貿易交通的重任,灌溉了歐洲人賴以為生的葡萄園,造就了歐洲的自然風光,更滋潤了歐洲的豐富文化。
萊因河有超過一千公里以上的河道在德國境內,所以德國是要探訪萊茵河最好的地點。從德國Bingen am Rhein(賓根)到Koblenz(科布倫茲)間的萊茵河谷(Rhine Gorge)周邊以許多中古世紀城堡或堡壘及葡萄園聞名於世,在200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。今天早上,我們就先來到與Bingen隔著萊茵河對岸的Rüdesheim am Rhein(呂德斯海姆)欣賞這座帶中古風味的萊茵河畔小鎮。
今天天氣陰陰的,沿著河畔的道路有種蕭瑟感,還挺符合今天離別的心情。
轉進Rüdesheim最熱鬧的斑鳩小巷,開始出現了人潮。短短一百多公尺長的巷子,寬度不寬,但店家可不少,且家家都有美麗的招牌吸引客人。
Rüdesheim是經典的萊茵河畔小鎮,除了萊茵河畔的自然明媚,小鎮中有許多中古風味建築,各式紀念品店及餐廳充斥其中,還是個葡萄園小城,若有充裕的時間可以搭纜車上山,可以從高處欣賞一整片葡萄園。也因此這裡的小巷中,有許多販賣葡萄酒的酒館,很多有提供試喝,還可以在酒瓶上刻字做為紀念,而且這裡是德國最具代表性的Riesling(麗斯玲)品種白酒主要產區之一,很值得考慮帶瓶刻有自己名字的Riesling回台灣。
陰陰的天空中終於下起滂沱大雨,這次出發前,台灣即傳出許多歐洲國家連日大雨造成淹水的新聞,所幸沒有影響這次行程,但今天看到萊茵河水位高漲,及中午這場大雨才又提醒我們這件事。雨實在太大了,我們提早到位於班鳩小巷的午餐地點躲雨。
午餐口味一般般,但今天心情很不同,大而短暫的雨滴滴答答,搭配現場鋼琴演奏,演奏者還為了我們彈奏好幾首台灣歌曲,看來這裡有很多台灣團客來用餐;大家分享購物成果、討論大雨、驚喜於耳邊台灣歌謠...即將結束的旅程,這群半生半熟的旅伴們聊得特別熱烈。
用完午餐後,我們最後一個行程要去萊茵河遊船。德國為了保護美麗的萊茵河,從Mainz到Koblenz間約100公里的河段,沒有建造任河橋樑,只靠渡輪通行,我們今天遊船地點也就在這個河段區間。本來導遊說我們提前搭船,早點去機場,讓大家可以再整理行李、辦理退稅,沒想到我們到達St. Goarshausen站時,沒有船,我們必須在那裡等2個多小時,OMG..這真是這段旅程十分難得的悠閒,這麼悠閒,太悠閒了,可是...這裡前不著村後不著店,除了湍急的萊茵河,還有來往頻繁但都不是我們要搭的船隻,幾乎沒有店家,別說逛街了,我們只能在旁邊的小店買冰淇淋吃,然後照照相。
我們還往南走,試圖去探訪萊茵河的女巫雕像Loreley(羅雷萊)。傳說Loreley有著美麗的容貌、秀麗的長髮、動人的歌聲,她會坐在河中的礁石上邊梳長髮邊唱歌,迷惑了船員,導致船隻觸礁罹難;其實Loreley所屬的區域是萊茵河最深最窄最危險的河段,山壁險峻、河流湍急,使得此處常有船隻遇難,這裡的山壁又易形成回音,聽似有人呢喃,Loreley女巫的傳說因此而生。但雕像距離St. Goarshausen站需走20-30分鐘,我們終究還是放棄了。
終於上船了,天氣也放晴了,而且風很大,有些人直接坐進有位置的室內,有些人則到船的上層享受無遮蔽的萊茵河風光。
船會先往上游開一小段,帶大家探訪Loreley女巫,才又折返往下遊前進。
沿途中有許多雕堡。西元前羅馬帝國時期,羅馬帝國為統馭日耳曼人,在萊茵河兩岸設置一些雕堡,也成為萊茵河畔發展出城鎮的雛形。中世紀以來,萊茵河商業貿易往來逐漸興盛,為了宣示主權與增加稅收,王公貴族增加建築城堡以徵收過河稅,這長達兩千年發展而成的雕堡遺跡,也是萊茵河中遊河段被選定為世界遺產的原因之一。遊船經過幾個重要雕堡時,船上也都會以廣播介紹,但現在我只記得有有趣名字的貓堡(Burg Katz)和鼠堡(Burg Maus),其他也都忘光光了。
我們從St. Goarshausen站搭船到Boppard站,約15-16公里,預定船程約1小時,但因為萊茵河水位高漲湍急,我們約40-50分左右就到達了,就連導遊也一度誤以為還沒到站,叫大家不要下船。萊茵河之旅就在被阻止下船,又被匆匆叫下船的慌亂中結束了。